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未來是機器人的時代

本來因為這個星期都處於趕工的情況下,打算暫時不 PO 文了,但是埋首在工作中的同時,實在忍不住大為感嘆,我想,這世界有一天應該不再需要人的存在了吧!我從事的工作的學名英文叫做 "(Software) Localization",中文叫做「(軟體) 中文化」或「(軟體) 本地化」,但每每提到這個名詞,彷彿就看到漫畫中人物腦袋出現的大問號。什麼是「中文化」呢?
這個詞在我還在公司上班的十年間,已經解釋不下數十次,尤其是在每年吃年夜飯的時候,總要跟親戚們重新報告一次,到後來,已經有人可以代我解釋了,再過幾年,對話已經變成:

「工作如何?」
「很忙」
「還是同一家公司?」
「對」

然後這個話題就此結束!可能是因為解釋太多次了,又天性懶惰,現在我的說法變成:「就是把英文版的軟體和使用手冊做成中文版的軟體和使用手冊」,又或者:「科技翻譯」,更或者:「翻譯」。這樣的解釋似乎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的人,我也就樂得輕鬆,但心裡總覺得有一絲絲的遺憾,台灣對於中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翻譯,唉!

言歸正傳,之所以把我從工作中挖起來 PO 文,其實是因為在近幾年,號稱第 X 大的 M 軟體公司也開始研發機器翻譯了(其實我也搞不清楚他們哪一年偷偷開始的),首批受到荼毒(不,應該是優先體驗)的,就是我們這批小小翻譯人員了,我們為了要趕得上時代,不知不覺就當了白老鼠,要協助他們檢驗機器翻譯的品質以及後處理套過機器翻譯的文件的效率。其實我對新事物是很好奇的,但是對機器翻譯,也許是因為十年前就待過開發機器翻譯的科技公司,所以一直興奮不起來。畢竟對於我這個唸語言出身的人來說,看到套過機器翻譯後的句子變得支離破碎,就覺得很難過。例如:

假設英文是:When you're back, please call me.
套過的中文會是:當你回來時,請打電話給我。

看起來還不錯吧!但是:

假設英文變成:Please call me when you're back.
套過的中文可能會變成:請打電話給我當你回來時。

眼鏡已經擦得夠亮了,還是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看不懂吧!

而大型軟體製造商之所以想要開發或推廣機器翻譯,無非是省錢,就像是七、八年前很盛行簡體轉繁體一樣,都是成本考量。他們願意花大把銀子做研發、搞行銷,但捨不得多花一點錢,讓使用者更樂意去看說明檔和使用手冊,而使用手冊變成了類似填補空間的功能,不然包裝盒裡面空空的,又或者,近幾年環保意識抬頭,也不用印刷使用手冊了,直接放 PDF 檔就好了。我贊成不要列印不必要的東西,但是不放印刷版說明手冊究竟是因為環保?還是因為沒人看?而沒人看是因為台灣人太聰明了?還是看了也看不懂?

基本上,就我對語言的認識,除非 source language 和 target language 的文法和句子結構相似,否則,要讓機器翻譯替代人工智慧,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這條路不但需要不斷教電腦翻譯之外,一開始在撰寫英文的說明檔和使用手冊時,就必須盡量固定用某幾種語法就好,這樣電腦才找得到脈絡,學習速度才會快,但是,不知道軟體工程師在開發這樣的工具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樣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我想到的是,英文技術文件的撰寫者會變成機器,反正造樣造句就好了,而翻譯人員也不太需要了,因為電腦已經可以自己翻譯了,使用者或讀者呢?欣賞不到中國文字的美了,也許還是可以得到知識,但所有的文字變成一個蘿蔔一個坑般,看到文字就有反射動作,腦袋也變成只有 0 和 1 的機器了。這時候,這世界還需要有人的存在嗎?

正當歐美人士醉心於中華文化與中國文字的同時,我們卻不重視自己的文字與文化,也難怪我們會有一個用「藍田種玉」祝賀新婚的叫欲不漲了,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在街頭看到變形金剛了!

10 則留言:

tooren123 提到...

嘿,人是機器(電腦)的奴隸,已經不是一天
兩天的事了。在如今全面數位化的時代,要能
夠反客為主,得要多大的自覺啊~。

關於語言翻譯,倒是有哲學上的論述可以支
持「機器翻譯不能」的結論,其中一個論點
簡單來說,就是兩種不同語言的詞彙,其所包
含的語意內容並不是一對一對應的!

不過如果未來的技術文件真的像你說的,只用
簡單句型套用,每個語言的句型都固定,加上
術語詞彙固定,那真的要考慮培養第二專長
了!

沒想到這篇格文如此沈重,讓我忍不住回頭去
翻翻 Jerry Fodor 的Psychosemantics,呵呵。有興趣
嗎?他可以增強你 Anti-Machine Translation 的信心喔!

tooren123 提到...

sorry, 忍不住再多話一些。
這個主題可以拿去當論文題目耶!

想到今天在辦公室,同事拿一篇顯然是用機器
翻譯的日文文章向我呼救「看不懂啦!」

那東西,猛一看,每個字都是中文,但就是看
不懂。

因為中文是視覺性的語言(與英文之類的
印歐語系是聽覺語言不同),照我們學習語
言的經驗,「看」著一個句子(不用念)就會
知道它的意思。

但是那一篇「有字天書」真的很累人,既然美眉
求救,當然不能漏氣!馬上啟動腦袋裡訓練有素
的翻譯細胞再加上「當下理解」特異功能,以及
猜測日文文法。總算解決了一部份問題。

這就是現代以數位角度(技術角度)切入翻譯學
的最大問題,所有的深度都被剝除,只剩下平面
的轉換,看不看得懂是你家的事!

唉~害我也忍不住發起牢騷了,真抱歉喔!

越樂越精彩之 Liz's 簡單生活 提到...

to 土人:也許是因為本身唸語文,加上做了多年翻譯,也算是個文字工作者,所以對於這種現象特別有感觸。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與美感,失去了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很遺憾!每每看到現在的年輕人,一篇文章滿是錯字,而且又狗屁不通,雖然忍不住捧腹大笑,內心的確是沈重的,這時代的年輕人,是否也會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呢?

前兩天收到小學就移民的堂妹的來信,雖然其中也有中英夾雜,但慶幸的是,他的中文寫得很好,沒有錯字,而且至少一句話裡面不會又中又英(我竟然龜毛到看得那麼仔細,真是職業病)。

同時,我也感受到 cello 和牛仔為了讓優學中文的用心,令人感動!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重視這樣的現象,能讓文字不再只是文字,而是要產生意義呀!

白色飛魚 提到...

看來Liz的龜毛和我是同一等級的。
「台灣對於中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翻譯」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罷了,偏偏許多人並沒有給翻譯應有的重視,導致現今翻譯作品劣譯充斥,甚至影響中文的表達。
「將這篇文章加以翻譯」「Liz正在做一個翻譯的動作」
新聞報導常見的文法,顯見記者的水準和翻譯軟體沒什麼兩樣。

越樂越精彩之 Liz's 簡單生活 提到...

to 白色飛魚:很高興遇到跟我看到相同現象的人,我也覺得現代人的中文能力,很像翻譯軟體跑出來的東西,這真的是讓我覺得很難過。現在市面上充斥著翻譯書籍,純粹的中文創作越來越少,也許是我自己從事翻譯工作,因此我幾乎不看翻譯書,要看翻譯書,就得找有品質保證的譯者翻譯的書,這變成我的一種堅持...

tooren123 提到...

大家對於中國大陸的英文翻譯品質應該都時有
所聞,其品質之低劣與機器翻譯足以匹配。
偏偏不少台灣出版社為了省錢,寧可犧牲文字
品質,低價購買大陸的翻譯書,用軟體 [簡
轉繁] 一下,再找個既不細心素質也不高的
編輯隨便看一下,就付印出版。為的是什麼?
搶時效!衝銷量!

雖然台灣出版業的景氣真的很差,但是這種
殺雞取卵的作法,我想,只會雪上加霜吧!

越樂越精彩之 Liz's 簡單生活 提到...

to 土人:對於翻譯社或出版社的做法,我實在不敢苟同,台灣很多業者美其名是在做文化事業,但依我接觸的很多例子看來,還是文化擺兩邊,鈔票放中間,但是我依然相信,台灣還是有很多像我們這樣沒沒無名,卻仍然堅持為文化事業盡一份微薄心力的譯者!^^

無限台南 提到...

我曾經在 65.國家競爭力與人力資源管理 畫了一張圖 (點圖可以看大張比較清楚), 這張圖我整理出三股力量: 自動化技術 & 資訊科技 & 通訊技術 正不斷促使企業變革, 而且最近感受衝擊的脈動越來越快了.

Computer or robot 正不斷取代 "低階" 的工作, 然而這些所謂的低階工作, 可能在十幾年前或幾年前, 可是人人羨慕的工作, 如銀行臨櫃行員, 如證券交易營業員.

或許有這樣的體會, 認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不被取代的, 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我一直求新求變, 創造自己的價值, 而且是要 "持續" 建構自己擁有一套難以模仿和複製的競爭力.(差異化)

過去我會認為這是雜訊, 現在我認為這是一個訊號, 當這類訊號的頻率越來越高時, 表示已經面臨了一個轉折.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請隨便看看".

越樂越精彩之 Liz's 簡單生活 提到...

to 無限台南:我非常贊同你的說法,科技的確帶來進步與便利,而且在處理所謂的「低階」工作時,也的確比人更為快速而且正確,只是,將「翻譯」視為「低階」工作時,有點感嘆,可能是因為翻譯是個勞力密集的工作吧!相較於歐美與日本對翻譯工作的重視,實在是有點圈圈叉叉三角形...

無限台南 提到...

對不起, 我特別用 "低階" 雙引號來表示, 但沒有說明清楚.

雙引號的用意是隨著總體環境的變化和知識的成長, 現在視為 "高階" 可能會變成以後 "低階", 但只要有創新能力, 卻能夠持續維持 "高階" 地位而不墜.

就像 義大利的皮革工業 或 德國的機械工業 或 荷蘭的花卉業 或 瑞士的巧克力業 ...,
因擁有獨特的競爭力, 不怕被低廉勞力取勝的國家所取代.

上面舉例是國家, 產業也一樣:
便利商店不就是以前的柑仔店(低階), 透過店面改造和行銷能力及強大的後勤補給, 造就了不錯的獲利能力.
原本交通工具的腳踏車(低階), 結合科技蛻變為休閒產品時, 居然平均售價達 300 美元.(看看巨大和美利達的股價)
還有, 到處可見的餐飲店(低階), 有的店就是生意興隆, 有的店卻是門可羅雀.(85度C 的EPS高達10元)

再談到個人, 其實也是異曲同工之妙, 上次閱讀老詩人余光中的作品: "粉絲與知音", 讓我非常訝異, 余老先生居然對 "粉絲" 這麼現代化的名詞做如此深入簡出的詮釋, 而且 "絲絲" 入扣, 讓我覺得余先生能屹立文壇確實有其獨特的競爭力.

如何讓科技與人文相輔相成, 把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地延伸, 值得用力思考.

以上又純屬個人意見, 還是"請隨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