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閱讀:在巷底與熱烈人生面對面

travel 對旅行上了癮,是一種永遠無法治癒的熱病。
而在這之間,我發現,街道才是旅行的王道。
比起地中海的浪漫風情,我對於那附近小巷中的倦貓更有興趣;
比起吳哥窟的雄偉歷史,我更想看看在接頭嬉戲的孩子們;
比起許多名勝古蹟,我更想駐足於巷弄間的熱烈人生風景......

就是上面這段文字,讓我立刻掏錢把這本書帶回家的。作者朴惠英是一位韓國女孩,奉行賺錢是為了旅行為圭臬,沒錢就乖乖回到工作崗位為下一次的旅行做準備。旅行對於她來說,從年輕時認為一定要親自去看一看有名的美景和名勝古蹟,到現在醉心於穿梭在巷弄之間。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也不會告訴你要去哪裡玩、要去哪裡找美食,也沒有任何地圖或交通住宿資訊,書中相片的主題是人物多於美景,而且所有的人物都是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但是我卻從這些小朋友、大朋友的臉上看到最真誠的表情、最溫暖的微笑,也看到了當地最真實的生活。與其說這是一本遊記,還不如說這是一本旅遊筆記,記錄著作者眼睛看到的生活、雙腳走過的巷弄、旅途中認識的朋友。

透過這本書,我彷彿跟著作者一起到某個小村莊走過偏僻的小路;一起坐夜車到陌生城市呼吸清晨空氣;一起看到市場內簡陋的飯館、在街上享受溫暖陽光的小貓、掛在古舊建築物陽台上的花草與洗過的衣服;一起擁抱街上偶遇的天真爛漫的小孩。藉著作者文字的強烈感染力,我開始重新定義旅行對我的意義、開始想要不顧一切地丟下手中的工作,帶著簡單的行囊旅行去!

對於作者整理出來的旅行的十種態度,跟你一樣的有幾個呢?

1. 迷路了,就好好迷一場吧!
2. 旅行,原本就是有點私密的事情。
3. 對旅行上了癮的人,總是想念沒去過的地方。
4. 透過旅行,才能體會到,「安定」並不永遠是最好的。
5. 一個人旅行固然冷清,卻不用隱藏尚未消化的情緒,也不用故意表露出什麼情緒。
6. 世界上最美之處,就是在行走時偶然遇上的地方。散步多少,旅行的意義就存在多少。
7. 旅行,不是對日常生活的逃避,而是為了發現日常生活之美,是陌生生活捎來的邀請函。
8. 旅途中最迷人的地方,往往是在目的地與目的地之間。放下時間,就能享受長長的回憶。
9. 獨自去旅行等於放棄了安定的生活、存摺的餘額,有時候還必須承受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才有辦法踏上旅途。
10. 如果有件事能讓你分清楚什麼是絕對必須的,什麼只是你想要的,那就是旅行了。所謂收拾背包,就是把東西一點一點拿出來的一種練習。所謂清理的美學,並不在於拋棄哪些東西,而在於留下哪些東西。

對於作者朴惠英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他的部落格看看,不過得先學會韓文喔!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試讀:ZOO

我一向喜歡日本推理小說,當我看到綾辻行人對於《ZOO》作者乙一的評論是「推理…… 恐怖…… 幻想…… 不論是何種類型,乙一所編織的故事永遠都是充滿獨有「乙一風格」的傑作,奇特的構想,毫無破綻的故事結構,以及卓越的說故事技巧,在在令人欽佩」時,我開始對「乙一風格的作品」充滿了好奇,恨不得趕快衝進動物園 (ZOO) 看看乙一究竟是何許人物!

《ZOO》這本書總共收錄的 11 個短篇故事,而我有幸能夠在試讀本中搶鮮閱讀了其中五個故事,分別是:〈小飾與陽子〉、〈向陽之詩〉、〈SO-far〉、〈ZOO〉、〈SEVEN ROOMS〉。

〈小飾與陽子〉

陽子與妹妹小飾是同卵雙胞胎,卻受到母親兩極化的對待方式,小飾是媽媽捧在手心的心肝寶貝,及三千寵愛於一身,而陽子則每天挨餓受虐,活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恐懼中。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對外表一模一樣的姊妹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陽子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從小聽到大的話,然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看到越來越多親生父母虐待子女、亂倫、將親生子女推入火坑的新聞之後,我不禁懷疑這句話的可信度。故事中並沒有特別交代母親討厭陽子的原因,但從文字中發現,也許,討厭陽子只是一個表象,母親真正討厭而不能接受的,應該是從陽子身上映射出來的母親自己的影子 - 不擅長跟人打交道、很難順利地與別人溝通,正是因為如此,才想把真實呈現出自己影子的鏡子打碎吧!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因而,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夢想、期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卻忘了孩子本身也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如果孩子因此而被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樣子,那麼,孩子對於父母來說,又是什麼呢?

〈向陽之詩〉

一個男人在知道自己的死期時創造了一個機器人來照顧他,並希望機器人能在他死後,將他埋葬在他最親愛的伯父身旁,機器人有著豐富的知識與過人的記憶力,曾幾何時,經過水井時開始繞道而行、風聲變成了美妙的樂音,而且在兔子躺在她懷中死去時,有了失落感,全都因為機器人在製造時,被放入了一顆心...

以機器人為主題的小說和電影已經不再稀奇,但這篇故事明顯點出人類與機器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那顆難能可貴的心,機器人能夠為調製良好比例的咖啡、憑著過人的記憶組裝一艘帆船、能為每一個事物下一個精確而完美的定義,但是無法經過訓練而創作出無中生有的東西、感受不到輕風拂面的感覺、體驗不了死亡的意義,然而,一個有心的機器人,就是真正的人了嗎?相反地,身為人類的我們,如果只是一味的照著別人的期望過活、跟著所謂的社會規範/經驗 (規格) 向前走、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嗎?如果連機器人都夢想成為真正的人,那麼,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更該善用造物主給我們的天賦/禮物,好好地享受這世界的一切呢?

〈SO-far〉

小男孩在某一天發現父母看不到對方了,為了維持一家原本的和諧,扮演起父母之間的溝通橋樑,看似相安無事的日子,就在某天父母不知何故吵架後,小男孩的世界改變了,變成同時間只能看到父母其中一方了,無法繼續當父母之間溝通橋樑的小男孩難過之餘,選擇只存在有媽媽的世界,從此就看不到爸爸了,而父母其實都還活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故事最後的發展,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對於作者如此的安排,卻又忍不住鼓掌叫好,看似 Happy Ending 的結局,其實裡面蘊藏了相當多令人發省的事情,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子女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從這篇故事即可見一斑。我自己從小就是個父母吵架不但不敢去勸架,反而躲在自己房間摀著耳朵,希望自己沒看到、沒聽到,甚至希望自己不在現場的人,這兩年才看到自己多年來吵架的模式,簡直跟父母就是如出一轍,這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開始提醒自己我不是我父母,我就是我自己。我不知道如何量化父母帶給我的影響,但是對我來說,這個影響已經持續三十幾年了,為人父母者,應該引以為戒啊!

〈ZOO〉

女友失蹤後,男人便開始每天早上都從信箱中收到一張女友的相片,像是連續動作般的相片宣告了女友死亡的訊息,男人為了心愛的女友,想要循著有限的線索找出兇手,而另一方面,男人心裡明白自己就是兇手,每天不斷重複著相同的劇碼,只為了讓自己哪天有勇氣可以去自首,是什麼樣的狀況,讓男人終於能夠面對自己去自首呢?

人通常會在發生重大事件時,因為無法接受事實而自動封鎖自己的片段記憶,卻又因為受不了現實世界與想像世界的分離,想要讓自己重新合而為一,而〈ZOO〉正是一篇這樣的故事。每天不斷重複上演千篇一律的獨腳戲,卻每每被自己打敗,希望自己能夠完美演出的同時,又期待著有人能發現自己的破綻,能夠藉由面對自己來結束煎熬的日子,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SEVEN ROOMS〉

一對在路上行走的姊弟,突然頭部被重擊之後,醒來就發現在一個四周都是水泥砌的灰色牆壁、沒有窗戶的四方小房間內,弟弟因為身軀矮小得以穿過排水溝,發現連同姊弟兩人的房間,上下游加起來一共有七個房間,除了姊弟兩人共處一間之外,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女生,而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就會有一個女生消失,而且隔天就補了一個女生,維持每間一個女生的狀況,到了輪到姊弟那間房的時候,姊弟可以順利脫困嗎?

這篇故事讓我不寒而顫,很難想像作者怎麼有這樣的創意,用這樣的手法來描述這種姊弟情深的八股題材,「7」在基督教中象徵完全、屬靈的整數,因此在這篇中用了「7」這個數字,讓整個故事更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不過,與其描述姊弟間的感人情感,我卻對於故事中建造這七個房間的男人,以及男人隨機 (也許不是隨機,但是書中沒提) 抓不同女孩關進房間的動機和這男人的心理狀態更為好奇呢!

 

看了這五篇試讀的故事之後,讓我更想看另外六個同時收錄在這本書中的故事,我很佩服作者對於題材的選擇、情節的鋪陳方式以及文字所帶來的力量。雖然這五篇故事的內容都跟死亡脫不了關係,但我卻在其中感受到了「愛」這個主題,不論是手足之愛、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甚至是對造物主之愛,在在都令人動容,同時也對以「愛」之名的背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空間。沒有是非對錯、沒有道德批判,對於這些故事如何解讀,完全掌握在讀者的手中!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串連:就是愛岔路徵文活動

旅遊,是轉換心境的加油站,是豐富生命的調味劑,然若只是抱著走馬看花的心態,所謂的「旅遊」,不過淪為一頁頁的生活流水帳...

我喜歡旅遊、喜歡看遊記,也開始練習寫遊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紀念旅途中認識的朋友、為自己留下旅遊當時的感動!有興趣的朋友,一起秀出你的日本私房景點吧!

就是愛岔路徵文活動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試讀:禁入廢墟

禁入廢墟 「禁入廢墟」的故事圍繞在兩對男女──傑夫、愛咪、艾瑞克、史黛西,大學畢業後準備來一趟最後的放縱之旅,他們到了墨西哥後,遇到了正在尋找失蹤弟弟的德國人馬提斯,正覺得假期開始枯燥乏味的四人,便決定與馬提斯一起去尋找前往偏遠的馬雅廢墟、加入考古團隊的弟弟。不理會當地人的警告,他們進入了這片荒涼的內陸地區,遇上一連串難以解釋的奇異怪象,開始懷疑有個陰險、恐怖的「異類」圍繞在他們身邊……

在我看到以上的故事摘要之後,我不禁好奇,能夠讓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大為讚賞的小說究竟是什麼樣的小說呢?這讓我這個很少看恐怖小說來自己嚇自己的人一開始就對「禁入廢墟」產生了高度的興趣!隨著作者史考特‧史密斯的描述,彷彿我也到了坎昆,在旅館認識了傑夫、愛咪、艾瑞克、史黛西,跟著要到馬雅廢墟尋找弟弟的德國人馬提斯和臨時加入的希臘人巴布羅,一起朝向廢墟的方向邁進!

這是本相當有畫面的小說,而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有某種魔力般,總是讓我不自覺地隨著書中的人物一起冒險、一起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對於作者所營造出來的氣氛,也讓我在看到「異類」的蹤跡時,常常忘了呼吸。對我而言,恐怖的並不是小說情節,也不是躲在暗處的「異類」,而是作者透過文字所創造出來的氛圍。作者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描述從坎昆到廢墟的這段路程,這讓我產生一種路途相當遙遠的感覺;一路上出現的種種似乎不斷阻止這一行人繼續前進的警訊,讓廢墟增添了一絲神秘感;而整本書所描述的不過是三、五天內的光景,更有著一種在廢墟度過的時間漫長、逃出廢墟似乎遙遙無期的感覺。

此外,在苦難中對人性的試煉似乎是這一類小說的重要元素之一,而且這個元素也不可免俗地出現在這本書中。處在這種命在旦夕的環境下,人類的自私、猜忌、自欺欺人、拒絕面對現實以及人性的脆弱,都很自然地呈現在眼前,相對地,也總是會出現一兩個腦袋清楚、不肯向環境妥協的英雄式人物,總之,該有的元素一個也沒少。

然而,在我讚嘆作者文字精湛的同時,卻也讓我覺得步調有些緩慢,過於細微的描述,讓我幾度有自己也陷在廢墟中走不出來的錯覺,這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卻不知道這是否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之一?將這樣的小說拍成電影,應該不失為一部娛樂性頗高的電影吧!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試讀:維納斯的誕生


「維納斯的誕生」這本書的背景發生在文藝復興的聖地 - 義大利佛羅倫斯,敘述一位生長在 1492 年、接受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對繪畫充滿熱情的女子 - 阿蕾桑德拉,一生的故事。當時 15 歲的阿蕾桑德拉熱衷於讀書與繪畫,儘管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仍不鼓勵女性在藝術方面的發展,對於父親所帶回的年輕畫家的天份與技巧,阿蕾桑德拉卻如同飛蛾撲火般,吸引著她不顧一切地走向他,然而,在當時動盪的環境下,阿蕾桑德拉為了不當「天主的新娘」,不得不嫁給年長她許多的丈夫來換取自身的安全與自由,卻讓她身陷在親情與愛情的背叛和謊言中。雖然年長的丈夫帶她進入藝術的殿堂、滿足了她對知識方面的渴求,卻滿足不了她在身體與精神上的慾望。在親情、愛情、繪畫與自由中,阿蕾桑德拉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這樣的選擇對阿蕾桑德拉的一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維納斯的誕生」這本書中等著讀者慢慢地去發掘!

文藝復興時代介於中古時代和近代之間,是由中古時代邁向近代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代,藝術、建築、科學、文學都有重大的變化,因此不難發現,處於過度時期的文藝復興時代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矛盾與衝突處處充斥在本書中,形成是非、善惡、天使與魔鬼等等二元對立、神性與人性的拉扯。生長在這樣一個年代的阿蕾桑德拉如果沒有機會受教育,或者如果對讀書沒有天份也沒有興趣,也許就會跟姊姊普勞蒂拉一樣,由父母物色一位門當戶對的丈夫、背著母親曬頭髮讓髮色變淡、開開心心的準備結婚、生子,也許就這樣過了一生,偏偏阿蕾桑德拉的好奇心重、求知慾旺盛、喜歡讀書、熱衷藝術,而當時藝術卻被視為「親近天主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工匠的標記,絕非好人家的姑娘應有的消遣」,即使得背著父母作畫、即使無法正大光明取得顏料、即使好人家的姑娘不應該隨意接近陌生男子,卻不能阻擋阿蕾桑德拉對於藝術的追求與熱愛,這無疑是對當時的社會作戰,但另一方面,卻真真實實地呈現出文藝復興時代的精神 - 探索自己、以人為中心、鼓勵表達自己。

儘管如此,「上帝」仍在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上帝」不但是一種信仰,也是政治、藝術,更是生活,當時的社會仍然以聖經解釋宇宙的所有現象,並將慾望當成一種原罪而被抑制。例如:

「活著的每一天都要以死者的眼光觀看世間,才不會被塵世歡愉所誘惑,且隨時準備好要迎向救世主」

「愉悅是個太軟弱的字眼了,跟天主很難聯結在一起。當然了,愉悅是個世俗的概念:是因為無法抵擋誘惑而產生的」

「因為凡人的任何成就,主要都是源自於祂。但如今一切都不再是如此。現在凡人最了不起的種種成就,似乎都是明顯違反天主的行為,或者是現在統治佛羅倫斯的這個天主」

同時,女人被視為誘使男人墮落的根源:

「因為男人的墮落源自於女人的墮落,因此女人的虛榮和脆弱,必須要有強壯的手指引。真正敬神的國家,女人應該關在家裡,他們要服從而沈默,才能得救」

「男人背後不是把女人說成頭上有個光環、眼睛只看著天堂的聖女,就是講成赤裸裸挑逗他們的蕩婦」

「原先只有女人得這種病 (指疔瘡) 的時候,大家就說這是魔鬼病,但現在虔誠信徒也開始生瘡長泡了,大家就說這是天主在考驗大家的耐心」

但是,神職人員和虔誠的信徒就是人民表率了嗎?修士殺死被視為墮落行為的妓女、同性戀是替天行道 (自以為是上帝)?還是對聖經/上帝的誤解?因為私欲而「蓄意」犯罪之後再告解,就可以免除心裡上的責難、得到救贖嗎?又有多少人能夠分辨是不是私欲或者是不是蓄意呢?

宗教在當時不但被視為必需的,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更是肉體上的庇護所 (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免於因為戰爭所受到的影響,未婚的姑娘在當時是可以 (帶著豐厚的嫁妝) 嫁給天主的,卻在修女院中過著奢華的生活,當然,修女中仍然不乏純粹因為虔誠信仰而終生侍奉天主的人,但是,當時教會內部的腐敗,卻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種現象。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莎拉‧杜南特 (Sarah Dunant) 將文藝復興時代溶入故事背景的功力,讓讀者能在閱讀小說時,不需要事先對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藝術、宗教,甚至生活有稍微的認識,就可以一覽當時社會的狀況,讓書中的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訴說著這個屬於文藝復興時代的故事,更讓我在閱讀之中,Jane Austin (傲慢與偏見、勸導)、刺鳥、飄、楊朵等等作品赫然出現在我面前,雖然時代背景並不相同,卻或多或少地呈現出這些作品某部分的元素,如同讓我重溫了一次當年上西洋文學史的景況。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女主角阿蕾桑德拉與她的貼身女僕愛麗拉。即使是身處在那樣以男性為主的年代,阿蕾桑德拉仍然能堅持自己的夢想,保有自己原本的個性,毫不退縮,而那條刺在身上,銀綠交錯的蛇身和男像,不僅是她用盡一生所得到的答案,在我看來,也是她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叛,連身處在現代的我,大概也很難像她一樣這麼誠實的活出自己吧!

而愛麗拉,讓我想到了「飄」這本書女主角郝思嘉的黑嬷嬷 - 郝思嘉的奶媽兼貼身女僕,同樣是黑奴、同樣是女主角的貼身女僕,同樣將女主角當做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她、寵她、愛她、罵她,卻也總是在自己的主人身陷困境時,伸出援手,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愛麗拉之於阿蕾桑德拉,如同黑嬷嬷之於郝思嘉,是僕人、是朋友、是老師、是母親,也是家人,阿蕾桑德拉與愛麗拉的關係,早已超越了皮膚的顏色!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忍不住在網路上重新複習了一下「文藝復興時代」,發現當時的藝術家果然是有為了研究人體的肌肉、骨骼等構造,讓人體畫像更栩栩如生而探索人體解剖、研究屍體的現象,讓我在讚嘆文藝復興時代人體畫像之餘,對於年輕畫家夜晚外出研究屍體構造的行為,還是覺得有些恐怖!